季节中长夏指的是什么时候
在《内经》中关于长夏的定义长久以来存在着各种说法。实际上,产生多种说法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并存。关于长夏的各种分法:
1、农历六月、季夏即为长夏
王冰在补注《素问》时曰:“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其认为长夏为农历六月。土生于火,因夏之气得以壮大,并且包含于夏中。《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的著者根据《前汉律历志》《尔雅》《礼记·月令》《乐记》《释名》《说文》解释为:“长者,生长也。言土生于长夏也。”
2、长夏为夏至———处暑
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用二十四节气标注法明确指出了长夏的时段:“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
3、一岁360天,五季,每季72日,长夏属于十月历系统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说明当时有一年为360日的历法系统。《素问·藏气法时论》:“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其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干,古人用此来纪年、纪月、纪时。此种分法在郝保华的研究中曾报道过。古人用十月历法将一年平均分成五季,每季时间相等。按一年360天计,则每季有72日,其中也将长夏单独分为一个季节,一年五季配五行。
4、长夏有名无实
有学者认为:“承认长夏,但认为有名无实,其作用潜在的影响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甚或承认长夏主脾,时亦为72日,但没有具体划分,而是无形地分解于一年四时之内。”
5、长夏分主四季中每季后18天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据此有人提出:长夏分主四季的最后18日。
明·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曰:“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五运之法甚为奇妙,试以解释,长夏在一年五季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摄生延年的最好时候。长夏时间的确定,将有利于中医长夏在大众中的普及和中医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医里的长夏是指夏季里的最后一个月。
这是有争议的。一般认为: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春 夏 长夏 秋 冬
长夏就是夏秋之交的那段时间
另一种观点是:
长夏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三个月)中最后18天之和,18*4=72
30*3-18=72
故而五季均为72天其实脾不主时,说的脾主长夏。长夏可以理解为常年的意思。或说是长夏分布于四季之内。
如果理解为阴历6、7月份非常不准确,可以反推一下,脾主土,阴中之致阴,正坤位(相当于人体所有器官的大地母亲,为万物提供养分)。补土,就是健脾,补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来源于吃的水谷精微,也就是只要人“开口吃东西”就是脾在工作,补品、药品去健脾,常常是持之以恒的。
所以可以理解为,冬季适合补肾,夏季适合补心,但是健脾,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都适合。
长夏(cháng xià)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按照太阳高度计算,即7月7日至8月6日。[1]
《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引文中的六月为农历,转换成公历即为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由脾所主。《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七月
什么时候算到夏天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英语为summer,又称“昊天”,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据此,当平均温度持续低于22℃时即为夏天结束。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
6月21或22日为夏至日,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地区,月亮整夜不落,出现极夜现象。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