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是计量比什么更长的单位
历法,是指年、月、日等计时单位,以一定的法则组合以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它与天象的观测、太阳的出没、月亮的盈亏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昼夜交替的周期称作“日”,月相变化的周期称作“月”,寒暑交往的周期称作“年”。我国的历法现在通用阴历和阳历,阳历即公历,创始于罗马,后经罗马教皇格里哥利命人修订,所以又称格里哥利历,是现今世界大多数国家运用的历法。阴历又称农历,夏历,旧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其实阴历并非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通过阴历的年和阳历的年相配合形成,而伊斯兰历即回历则是纯阴历。“案暦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有元。”《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的这句说的便是我国古代历法,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凡言“七月”指夏历,“一之日”等处指周历。现在被称为夏历(阴历)的中国传统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历后,一些人以为中国传统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历。其实现在使用的这部传统历法,其基本规则是沿用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所以应该叫汉历。从汉武帝开始至今,都采用夏正,后人误以为现在使用的历法是夏历,其实只是用了夏正而已。如今叫做“农历”,是文革期间除四旧的结果。《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历法。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单独成册。《夏小正》正文仅400余字,该书除记载人们根据对天象和物候的观察决定农时季节的内容外,还按10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另外,对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也有记载。例如,书中记载道: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九月,内火,辰系于日。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却是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太初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为汉武帝太初年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了有利于安排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并改变了过去将闰月放在岁末的习惯,依气候冷暖插入闰月。《授时历》是我国古代各种历法中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系郭守敬等做,颁布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是古代历法中使用最久的历法。《授时历》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等方面日臻完善,是古历的巅峰之作,被称为中国古典系统历法的终结之作。此后,西方天文知识逐渐传入并不断影响历法的编纂。《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1年,较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与现行国际通行的公历(格里哥利利)完全相同。《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一部历法,它比格里哥利历要早300多年。
秦朝以前用的是什么历法?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各个国家不同的农业文明成熟程度,往往决定着该国家文明的历法的科学性。这就是说,由于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成熟的农业文明国家,所以,中国的历法是世界上最丰富和最富有科学内涵的历法。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自己的102个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的文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是,其依然对中国的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比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法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
中国上古,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所谓的太阴历法,就是古代天文学们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根据日晷测影确立一年为365·25个太阳日,再根据这个太阳年的参考系,去确立每太阳年365·25天内,月亮饶地球所转的圈数,及其根据月亮圆缺周期,去将每太阳年分段成多少个“月”和每月多少“日”。这样,就产生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即,每太阳年有12个月左右,每个月有30天。
周朝的历法是太阳历法,就是根据日晷测影,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将365·25天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寒、风、缓、热、雨、干”六季、“藏、生、长、化、成、收”六节气。由此可见,周朝历法,重要是根据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去确定季节划分的。
无论夏历法还是周历法,他们都以12地支为历法的数学划分标准,这种以土地为标准的数学理念,反映了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农业生长周期和动植物生长周期,这种以地为本的价值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流行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中。
周历法之所以是太阳历法,就是以“冬至节”为标志的。冬至节,其实就是太阳在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周期中,运行到最南段的极点,冬至节以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就开始往北运转了。所以,周朝人将冬至节这一极点,看成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将一个太阳年分段成为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
阴阳历法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这,至今都还没有定论。但是,西汉太初历是阴阳历法,是确信无疑的。西汉太初历是由当时巴蜀地区的阆中人落下闳等人创立的,其最大的功劳是计算出了太阳和月亮之间的相对复合运动的周期关系,这,是需要极其高的抽象思想能力和数学知识及其农业经验的。
阴阳历法是先将地球视为是静止参考点,太阳饶地球一周,月亮饶地球运行12·33周。太初历充分考虑到了太阳和月亮的复合运作周期都会对农业和鱼牧业有很大影响,而人们对月亮周期的观察则又可以直接计算出循环的日数,所以,阴阳历法按照月亮相对于地球的朔望四个周期,即,人们直接在晚上可观察到的月亮的上弦(夏历月初八)、望(夏历月十五十六)、下弦(夏历月二十三)、朔(夏历月初一)的四个周期区间,再参照于此相对应的28个星象情况,将一个朔望月分成四个“星期”,每一“星期”可以观察到七个星象,在这样的复合运动关系下,每月的太阳日数就是29日12小时44分2秒8。为了确保人们根据月亮的圆缺情况,也就是确保人们观察到的月亮最圆的时候是每月的十五和十六这两天,所以,落下闳等人参照早期夏历和自己观测出的月亮和太阳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设立了闰月,即每19年设立7个闰月,以确保人们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去判断每月的日数情况。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